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7日17时4分在河南濮阳市范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5.75度,东经115.44度。

此前,2月22日2时41分在河南濮阳市范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5.74度,东经115.40度。

濮阳在地震带上吗?
范县为何会发生地震?
河南地处中原,濮阳市范县为何会发生地震?濮阳在地震带上吗?

带着疑问,记者查看了由濮阳市人民政府官网于2022年9月14日发布的《<濮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政策解读》,解读第一部分明述了《濮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背景和依据:濮阳市位于东濮凹陷—内黄隆起的斜坡带上,东部有聊城—兰考断裂、长垣断裂、黄河断裂,北部有磁县—大名断裂、内黄—清丰断裂、梁庄—固城断裂,其中聊城—兰考断裂属新构造运动较强的断裂,地质构造复杂,是全省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各县区全部处于七度以上高烈度区,全市87个乡镇(办)中,位于东部的44个乡镇处于八度区。濮阳市4个县(区)处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在历史记录方面,历史上濮阳市及邻区沿断裂多次发生地震,自1067年至今共记载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8次,其中,1502年范县濮城6.5级地震是河南省最大地震之一,1937年菏泽7级地震和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对濮阳市造成了很大破坏。记者注意到,在《濮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政策解读中提到:未来五年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根据河南省地震局官网公布的《濮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濮阳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地震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濮阳市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连续保持全国先进、全省第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参加全国评比连续获得先进位次,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基本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坚持强基固本,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濮阳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完成“一县一台”建设任务,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基本完成。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异常落实快速有效,“三网一员”体系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科研创新成果。

强化服务管理,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新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稳步推进,地震影响小区划、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基本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卓有成效,农村新建房屋抗震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应急防范,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坚持“防大震、抗大灾”,地震应急准备充分,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队伍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较大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展迅速,达到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标准。

深化科普教育,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濮阳县、范县成功创建河南省防震减灾示范县,中原油田成功创建河南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全市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国家级17个、省级23个,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国家级3所、省级32所、市级63所。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报道,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校教学计划,社会公众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部分,有如下表述:我市地处华北地震区中部,境内分布有聊兰断裂、黄河断裂、长垣断裂、安阳南—清丰断裂、固城—梁庄断裂、磁县—大名断裂,历史上发生过6.5级破坏性地震,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近年来全省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市处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内,全市区域属于7度以上高烈度区,近三分之二处于8度区。我市人口稠密,“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特征突出。未来5年我市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

来源:大河报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